



2008春季荷蘭蝴蝶蘭產業 | |||
中興大學 生物系統工程研究室 陳加忠 | |||
在2008年1~3月,荷蘭蝴蝶蘭產業邁向另一個階段,此階段稱為求穩固與再重整。求穩固代表要求現有的生產量都能與行銷管道相互配合。再重整代表整體產業的重整。在2008年開始的考驗期間,蘭花公司對於品種選用、栽培技術、市場行銷等三方面的能力如果不能適合歐洲市場的要求,則將逐漸出局。自2001年開始,在以往的數年黃金歲月,蝴蝶蘭的供應量一直增加,而且單株價格也不斷地提昇。然而在2007年下半年達到一個轉折點。過了2007年,在2008年則是個新的決戰年代,更是個新考驗。此種產業的調整與考驗不但出現於荷蘭,也影響了歐洲產業,而其波瀾也將波及北美與亞洲。 荷蘭(代表歐洲)的蝴蝶蘭產業發展變化,自2001年起至未來,可以以圖1加以表示。其中最重要的4個轉折點分別為1. 2006年下半年,2. 2007年下半年,3. 2008年上半年,4. 2009年上半年或是下半年。 自2001年至2006年上半年,歐洲的蝴蝶蘭產量始終以荷蘭為主,種苗提供者為四大種苗公司。種苗公司收集品種,進行育種,生產組培苗,將組培苗栽培至二吋苗,再加以出售。二吋苗由蘭花公司栽培至四吋苗,再抽梗與開花,共需11個月。因此在這段時期,種苗公司得以精準的控制產量,由種苗數量再掌控開花株供應量。供應量總是低於當年的需求量。蝴蝶蘭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但是供給量總是低於需求量,因此單株售價不僅穩定而且緩慢的增加。 荷蘭蝴蝶蘭產業的急劇變化點發生於2006年 中期,由於一家種苗公司生產流程的失誤,減少了數百萬供給量。在情況未明朗之下,荷蘭蝴蝶蘭的種苗供應開始失序。生產者急於採購種苗,而且預期種苗市場將 是嚴重缺貨的心理下,歐洲貿易商到亞洲搶購組培苗與二吋小苗,這段時期台灣與大陸蘭界成為最大受益者。也是在此段時期之後,在台灣與中國,許多組培場與蘭 園紛紛擴廠,希望永遠擁有這份意外而生的市場。歐洲許多原來生產其他作物種苗的組培場,也投入蝴蝶蘭組織培養苗生產。全世界蝴蝶蘭的種苗(組培苗、小苗、大苗等)生產數量在2007年後開始失序。過多的種苗投入產業,在一年之後的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種苗成為開花株。歐洲蝴蝶蘭的市場供需者首次失去平衡。供給第一次超過需求,價格開始下滑。而且更產生另一個效應:拍賣市場的M型分配。良質品與低品質的蘭花株其拍賣價格開始有鉅大的區隔。在荷蘭的拍賣市場出現了2歐元以下的拍賣價格,也可看到7~8歐元以上的售出價格。 自2007年後半年。開始有大量的開花株進入市場,這是2006年下半年瘋狂大量購入種苗的後遺症。二吋苗至開花株,中間的時間是11~12個月。在2008年上半年開花株供應量更超過2007年下半年的數量。由2006年下半年盲目購入的種苗,栽培而成的開花株其平均品質水準降低,更難吸引更多的顧客。而且在2008年上半年,國際能源與原料價格上揚,各種日常生活的開銷也為之增加。一般消費者購買蝴蝶蘭的意願為之降低。圖1中的第三個時間點代表此意義,開花株的需求增加率開始趨緩,供應量還是劇增。 在Anthura公司原來2004年蝴蝶蘭的盆花生產成本分析中,開花株50%為雙梗,50%單梗,其平均售價為每株4.10歐元,生產成本每株3.66歐元。在2008年上半年,生長成本至少增加10%,而開花株拍賣價如果開花品質為單梗者,已有跌到2.0歐元以下的記錄。蝴蝶蘭公司生產的品質如果不佳,公司面積愈大,生產數量愈多,損失愈嚴重。這也是自2007年下半年至今,荷蘭蘭花公司已不斷地傳出有經營者退出此市場的訊息。而這也代表此蝴蝶蘭作物的正常化。在奇蹟式黃金般作物的歲月,亂買,亂種,亂賣都可賺錢。現在反而進入技術門檻的時代。能選擇品種,能夠生產高品質的開花株,能夠及時送達市場,這才是此市場的生存者。 荷蘭種苗公司本來是此蘭花產業的領導者。必須首先面對此種失序的種苗供應市場。供應失序的主因是在歐洲與亞洲有太多的組培苗生產公司於2006年下半年開始進入此供貨市場。在2008年上半年,中國大陸還有幾家大型生技公司,準備每年以數千萬株產量投入此供應端。荷蘭種苗公司與大型蘭花公司在求生存的壓力之下,當然希望守住並穩定歐洲蝴蝶蘭的供需市場,此開花株供需的平衡點先設定於2009年下半年(圖1中第4個時間點)。由於自二吋苗至開花株需要將近一年的時間。因此在2008年上半年即作為產業開始進行調整的時間點。 在供需調整的過程,荷蘭蘭花產業的調節方法是以兩方向進行,一方面以貿易障礙區隔外國輸入的種苗,另一方面是設法再度降低種苗成本。依Anthura公司的生長成本分析,二吋種苗成本為開花株生產成本的40~45%。在其他生產成本都在上漲的情況下,降低種苗成本與開花株生產成本是最為具體可行的方式。 一、生產成本之降低 在降低成本方面,荷蘭公司已開始採用以下的經營方式: 1. 組培苗代工 至工資低廉的國家進行組培苗代工生產。中國大陸、泰國與印度都是可考慮的地區,東歐各國也是有利的選擇。荷蘭種苗公司在中國大陸已有合作成功的個案。在中國大陸生產組培苗,運回自己公司溫室栽培成為二吋苗出售。在2008年,將有更多歐洲組培苗公司在中國大陸尋找合作對象。 2. 開花株的分工生產 二吋苗栽培至四吋苗,荷蘭採用高溫栽培,四吋苗至開花株則為低溫催梗開花。在地球暖化,地表氣溫提昇之情況下,荷蘭溫室必須裝設冷凍機械才能使得溫室內部維持20~22℃的日溫,18~20℃的夜溫。冷凍機械的設備費用與能源費用十分昂貴,因此在大苗栽培階段已有專門栽培至成熟株與專門進行開花株生產的兩種公司。除了在荷蘭本地生產,也開始出現夏季利用中海拔山區國家進行催梗與開花,再運輸至荷蘭拍賣市場行銷的營運方式。 3. 各段生產製程之組合 除了上述的生產分工,也有蘭花公司自行建立組織培養苗生產場,或是直接與外國公司合作生產。由於蝴蝶蘭產業自組培苗,二吋苗,成熟株至開花株,各階段均可單一成立生產公司,也可加以組合生產。以那一種方式可得到最低成本又能維持品質,此是經營者的智慧考驗。 二、國外輸入種苗之區隔 對於國外種苗加以區隔,使其無法進入主力市場。此種市場區隔不是採用政治方式或是制定法案方式禁止外國蘭花種苗進口,而是將外國輸入之種苗,在達到開花成 為商品出售時,將此種開花株與荷蘭本身種苗栽培而成的開花株加以區隔。這種障礙不是利用關稅手段完成,而且訴諸於種苗購買者(蘭園或蘭花公司)。可用的技術如下: 1. 病毒與病菌感染問題 亞洲主要種苗產地不論是台灣或是中國大陸,都是被此問題所困擾。例如病毒的種類有增無減,海運大苗帶病菌的比例偏高。對於荷蘭種苗公司而言,這些問題都是最方便的對比宣傳。 2. 品種的不適用 歐洲需要的品種,尤其在西歐地區,必須適合高溫低光栽培。在低溫與低光環境下開花株需要有雙梗的實力。而且葉片角度必須直立,以避免占用空間。歐洲量產需 要的品種條件與蘭展趣味栽培的比賽花品種並不盡相同。在亞洲地區任意購買的種苗其生長特性與開花性狀不見得合乎歐洲的需求。這種品種不適用性是有利於歐洲 種苗公司的宣傳。 3. 品種權的使用 合乎歐洲生產的蘭花品種,無論是自行育種或是自亞洲各地購買,歐洲種苗公司在歐洲申請歐盟品種權,一方面保護自己利益,一方面有效阻止品種複製。 自2008年開始,正是為蝴蝶蘭產業的決勝關鍵年代。這段產業的調整期間可能需要一年半,最長也許是兩年半。對於以荷蘭為主的種苗供應公司,要求開花株供應量可略低於需求量,因而維持花卉市場的銷售價格。因而儘力要求圖1中第4個時間點早日達成。但是亞洲的種苗供應數目永遠是個無法掌握的變因。因此歐洲種苗公司自2008年之後,對於這道防線將守著更緊,儘量將亞洲種苗進入歐洲市場後加以區隔。 對於亞洲種苗供應者而言,歐洲市場已是最大的機會,因此必須面對此國際競爭。當台灣、中國大陸與韓國的內需市場已達到其限度,日本每年的需求量緩緩遞減,美國的蘭花市場近年來成長有限,歐洲成了全世界蝴蝶蘭種苗的競逐地區。 要如何在歐洲地區求生存,求發展。換言之,要如何能夠將種苗賣給歐洲的蘭園或是蘭花公司,在2008年決戰年能夠生存的公司就是需要具備以下兩項條件: 一、真正暸解歐洲種苗公司與蘭花公司的看法與做法。他們是如何想?他們要如何做? 二、在品種選擇,在栽培技術,在市場行銷等能否做得比歐洲種苗公司更好?
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捷徑可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