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增生博士


1980~1990 甘蔗組織培養大量生產的研究巔峰時期
1990~
迄今幕後的生物科技知識與技術的推廣階段


李增生教授,1947年生,河北省南宮縣人。台灣大學植物系畢業,美國愛達荷大學碩士(植物生理)、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巴西聖保羅大學博士。本文帶您進入他在巴西走過的科技道路,值得分享。河北南宮縣人,1947年生於陝西省西安市。1949年隨父母到台灣。1968年台灣大學畢業,後至美國留學,主修植物病理,72年取得艾達荷大學植物生理 碩士,同年至明尼蘇達續修博士,74年修畢所有課程。這期間曾於假期在美國農業部紅河谷馬鈴薯研究中心為研究員,並繼續撰寫博士論文,77年完成,後博士學位。


78年獲邀至巴西Paraiba聯邦大學擔任客座教授。1980年轉至巴西糖業酒精研究所工作,擔任生理系主任及植物組織培養研究 計畫負責人。此期間曾短期任職於英國煙草公司屬下之Bioplanta生物科技公司及巴西味天公司。1988年至89年,獲聘至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擔任園藝 系系主任及生物科技所計畫負責人。92年起,任職巴西聖保羅州聖卡洛斯聯邦大學農學院生物科技系教授,並為植物組織研究室負責人及主持生物工廠計畫。此 外,並在聯邦大學及聖州大學(UNESP)之細胞分子生物研究所擔任指導教授。

1985
年,曾代表巴西參加在COSTA RICA舉行的第二屆美州生物科技大會。87年在COLOMBIA之熱帶植物組織研討會,是巴西蔗苗用組織培養快速大量生產技術之創導人,並為巴西多家糖廠及農業生產公司生物科技部門的顧問。


我在巴西的25年科技生涯李增生教授,1947年生,河北省南宮縣人。台灣大學植物系畢業,美國愛達荷大學碩士(植物生理)、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巴西聖保羅大學博士。本文帶您進入他在巴西走過的科技道路,值得分享。就在美國十分不景氣的時代,畢業即失業之語流傳在留學生之間,而巴西正好相反,百業興盛,政府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提升巴西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大學裡,科技研究中心充滿朝氣,外國人占相當大的比例。因此,1974年底我從美國到了巴西,在巴西原子能委員會屬下的原子能農業研究中心(CENA-在聖州內地Piracicaba)工作。CENA的研究經費一大部份來自國際原子能總署,聘有相當多的外國 專家,英語就成為共同語言。由於設備好、人才足、經費充裕,故研究成果相當豐盛,所做的多為輻射能與農業相關的研究。我則鑽研巴西人主食之一的豆子的研 究,為提升豆子蛋白質含量而努力。初抵異域就進入了巴西這個以研究為重心的機構,完全不覺得和美國有何區別。1978 年應巴西東北部Paraiba聯邦大學之邀請到該校的農學院任教,農學院位處巴周內陸小山城,校舍老舊,缺乏設備,一到該地我就有點後悔,才相信CENA 同事勸我不要到東北部工作的意思。當時實在無法想像聯邦大學也會如此缺乏設備,奇怪的竟是外國教授也一大堆,大部分由美國來,少部分由歐洲來,上課需要用 彆腳的葡語和學生溝通,但同事之間交往英語又是共同語言。由於設備上的不足,研究只是紙上談兵,說不上成果。

二年後有一個機會返回聖州工作,就收拾行李,開車3000公里打道回聖州那不明的城鎮就任。巴州居留期間學術上沒有令自己滿意的工作成果,倒是利用假日把東北部各大城市各海灘遊了個遍。這是第一次見識到巴西海灘之美,海水碧藍誘人,也算是沒有枉度兩年青春了。 回聖州,說起來算是戲劇性,原來是貝南布可州的甘蔗研究所要我去,結果聖州Araras的研究所看到我的履歷竟然說這個人我們要定了。Araras是總 部,貝州研究所只得讓人。19807月的一個傍晚,我們一家人開了4天的車由北到南直奔聖州內陸小城Araras,一入小城映入眼簾的是閃閃街燈,伴隨 寬大整齊的市中心花園,莊嚴漂亮建築的主教堂,公園內圓形噴水池噴得老高。我側臉對太太說:【不再搬了,這裡就是我們植根的地方了!80年代巴西大力發展糖業,甘蔗是製糖原料,甘蔗研究所就成了當時的天之驕子,設備好、經費充足,我在新建不久的辦公大樓獨自享用一大間辦公室工作,落地窗居高臨下,前望大片蔗園,彷彿中又回到了第一世界,整個人的工作細胞都跳躍起來了。

80
年代到90年代是我研究生涯中最輝煌的時期,此期間除了負責甘蔗研究所生物系務和研究計畫外,也開展了全新的甘蔗生物工廠計畫,使得糖研所在這方面的研究 領域世界知名,英國的電視台曾來我的實驗室做特別採訪。1986年我把理論和實際應用相結合,在Cosmopolis市的Ester糖廠創辦了巴西第一座 的糖廠中的蔗苗生物工廠,使該廠種苗生產從此邁入生物科技新領域。85 年我曾經受邀進入新成立的Bioplanta生物科技公司專門負責組織培養的研究部門,公司老板Peter先生精明能幹,能說多種語言,各部門主管均為當 時各領域頂尖高手。由於Bioplanta是巴西第一間大型的私營科技公司,後台老闆英國煙草公司主旨為以科技賺錢,固Peter先生嚴厲要求大家把研究 向錢看,研究計畫以賺錢為導向。我因為一直在政府機關做研究的工作,腦筋轉不開,認為研究神聖,哪能沾上這麼多銅臭味,故雖與Peter先生相處融洽,他 也極力挽留,仍決定離開,回原單位工作。如今回想,真是貴人相助,而我不知惜福!87 年,我受邀回台灣文化大學主持園藝系系務,一年內,做得多,收穫也多。臨去前,董事長要我長留,考慮再三,基於小孩子的教育問題,決定仍返巴西。回到原單 位,原職位。此時巴西經濟已是越來越亂,當政者都是大話連篇,少有作為。研究經費自然也是大幅滑落,科技界的好日子似乎已經漸行漸遠了。

90
年葛洛上台,暗地裡為滿足貪欲,視政府為私器;明裡卻說勵精圖治,大事整頓政府機構。年底酒精糖業局背上黑鍋,下面所屬的甘蔗研究所也跟著遭殃,一聲令下 解散。此時好友邁可正組巴西味天公司,想要大幹一番,邀我去主持研究發展部門。我們經常長談甚歡,麥可主意點子甚多,基於另些客觀因素,許多計畫最後均未 能付諸實施。92Araras的甘蔗研究所被政府撥給聖卡洛斯聯邦大學,改組為聯邦大學的農學院。當時的院長力邀我去主持生理部門,並為生物工廠計畫負 責人。返回老地方,景物依舊,只是人少了,經費也少了。朱閣雖仍在,人事已全非了!1992 年農學院開始招收學生,我把實驗室重新整建起來,並外出四處找經費,雖然辛苦,但也因此能與廣大私營企業計畫保持聯繫,對於研究教學助益甚大。這期間我在 巴西全國各地糖廠、學校與研究中心間建立了不少甘蔗生物工廠,使得這個技術在巴西普遍化,這也算是對巴西農業的一個貢獻吧!綜觀這25年在巴西科技農業界的經驗,感覺上認為巴西農業研究有好有壞,好的是政府對農業相當重視,各種研究機構設立甚多,主旨均在幫助農民,加上天時地 利,農業發展大有可為。我在甘研所10年經歷過設備好、人力足,輝煌的研究成果,幫助了農民,自己也獲益良多。壞的是政府各種計劃耐力不足,巴西人喜創 立,不善維持,新機構新計畫一個接一個,幾年後經費一不足,就拋在那而任由其自生自滅,巴西的酒精計畫是個最好的例子,想當年計畫開始,酒精真是意氣風 發,獨領風騷,車價便宜,性能不錯,氣味又好,真是人手一車,到國外還能吹牛一番,當時世界各國均到巴西考察酒精製造,和酒精車的使用情形。由於酒精消耗 量大,連帶各糖廠也勵精圖治,大事改進一切,巴西聖保羅到今天能有相當不錯的甘蔗品種及種蔗技術,酒精計畫居功甚偉。然而曾幾何時,政府不再獎勵酒精生 產,車廠也不再製造有利環保的酒精車,糖廠生產的酒精都賣不掉,自然也不再投資研究改進技術。十幾二十年的努力超英趕美,好像一下子都不重要了。25 年在巴西,深感巴西是真正地大物博,物產豐富。農產方面,任何作物只要巴西有心,就能成為世界第一,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是看甘蔗、橘子、大豆、咖啡等 等,就連香蕉,種植面積不大也占世界第二!反觀中國不管是大陸或台灣,可耕地小(中國不及15%,巴西則有65%),吃飯人口多(中國十二、三億,巴西二 億不到),近百年來又是年年天災人禍,能有今天的成就也是不容易了。上帝照顧巴西太厚,華人來巴實應把握這些良好條件,不靠政府,憑華人的聰明、毅力定能 創造農事大業。


李增生主任訪問記…. 別人能,我們也能!!!

:主任剛回國不久,大家對主任並不熟悉,所以請主任先做自我介紹,使系上的師生、系友及讀者可以認識主任?

: 我祖籍河北省南宮縣,在陝西省西安市出生,但以後的成長與受教育期間則一直是在台灣,我故里在新竹,從新竹中學畢業後,順利考進國立台灣大學植病系病理組,服完兵役義務後,在當時放洋留學的潮流下,到美西愛達荷大學(University Idaho)植物系繼續深造,民國六十一年獲得碩士學位,之後在中北部美國農業部所屬馬鈴薯研究中實習約半年,再往北部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園藝系攻讀博士

在二年期間裡修完所有博士學位的課程後,恰巧在一個很好的機會裡經愛荷華州立大學謝教授(Dr. Sharp)的推薦下,到巴西原子能農業中心服務(一個以原子能和平應用於農業上的機構)。在巴西任職時,明尼蘇達大學曾通知我應盡快回學校繼續做實驗,以提論文報告,以完成博士學位,但當時覺得那邊做事一切條件都不錯,回美國將會中斷眼前良好的工作環境,於是衡量之後,我就註冊進入巴西的聖保羅大學,一面做事,一面繼續休習博士學位(聖保羅大學校區相當大,風景優美,學生有五萬多人,約一百多年悠久歷史,設備也很完善,相當於本地台灣大學)

在民國六十六年取得該校生物化學博士學位,我留在該地工作約四年之後,轉到巴西北部聯邦大學擔任教授的職務,約二年半後回到南部巴西糖業研究所擔任生理系研究員,幾年後晉升主任,期間也兼職(Bioester)生物科技公司及其他類似公司顧問、哥倫比亞農牧局檢疫去病部門組織培養計畫國際顧問,回國前數年比較專注於植物組織培養研究及其商業化生產工作,以上是我個人求學及做事的大概情形。

: 其次請主任談談為何會從事農業相關學科的研究?

:其實當初是由於大學聯考制度的關係,進入了農學院就讀,然而四年下來並未對植物病理產生濃厚興趣。而那時大多數台大學生有【讀書就為了出國】的風氣,所以我也很注意在校的成績,畢業服完兵役後也不例外地跟著其他同學一起出國去了。會選擇美國留學主要是獎學金的關係,且美國在此方面也頗先進。當初我很想做癌症方面的研究,但未申請到理想學校而作罷!至於真正在農學方面有較大收穫是在愛 達荷大學攻讀碩士時,接觸與植物荷爾蒙有關的東西,覺得很有意思,也引起我很大的興致,後來也一直在植物荷爾蒙、植物生理、植物化學這方面研究。尤其荷爾 蒙作的特別多後來到美國農業部研究中心時,初次嘗試植物組織培養工作,給我許多經驗與啟發,而我真正在這方面投入、發展是在糖業研究所做 許多植物生理方面的實驗,在該所也負責一項規模很大的組織培養計畫,也因此由植物生理漸次發展組織培養,此時的重點在去病、大量繁殖、育種及商業化生產路 (像如何設計用少的錢、設備、材料、有效率的大規模生產)在那時我做甘蔗的組織培養相當成功,該研究室也很知名,那個組織若有外來團體參觀,一定會到該 研究室,所以裡面的人都稱我們實驗室叫”Show room”,很有意思。

: 主任在旅居美國、巴西時,有否碰到困難,對您的影響較大者有哪些呢


:我在國外倒是未遭遇很大的困難,在國外一般最大的困難是經濟,我們那時還可以打工,現在就不同了,除此之外,便是語言上的障礙,經常覺得辭不達意。而在適 應上,美國人並不難相處,巴西人則非常熱情、好客,所以並無適應上的困難。大體來講在國外的生活並沒有遭到太大的困擾。

:求學的階段,有沒有給你幫助最多或是對你影響最深的師長?

:在美國的五年,要以愛達荷大學時的碩士指導教授影響我最深,我想有幾點可以提出來的:第一,他常常以身作則。(美國教授沒有架子非常隨和)他常跑實驗室, 並且親自動手,或者到田裡、溫室裡帶著大家一起操作。第二,他喜歡活潑的教學方式,常常求新求變。另外,有一件事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們台灣的教育一直都 是填鴨式教育,學生變得呆板失去主動,一到了國外便常常不知如何做事,常常進到實驗室卻在那兒發愣,不曉得該做些什麼?

正好有一次教授進 來發現了,便對我說:”Jerry, Don’t worry about it, do it”他告訴我盡管去做,不要怕做錯,錯了才知道要改。因此以後我做事,不管有多困難,我都先做了再說,有錯的話再改。在愛達荷大學的兩年多,我覺得學了 很多,不管是做實驗的方法,做事的方法。以後由於經驗多了,就沒有什麼特殊的了。而早些在台大的大學四年,雖然功課不錯,但讀得並不辛苦,只要多花一些功 夫,不難拿到高分。因此在愛達荷的兩年多,可以說對我的一生是影響最深的。

:主任在國外的這段時間主要是做哪一方面的研究?

:我主要做的是植物荷爾蒙、植物生理和植物組織培養。但事實上我做的東西很雜像生化方面的東西也做過了,每年大概有兩、三篇的著作要發表。因此我回到國內, 到台大、農委會等一些單位和他們談,發現他們講的幾乎和我有些經驗,像植物組織、荷爾蒙、蛋白質等----範圍很廣、很雜。其他像實驗室、溫室、田間的操 作等,我都很有興趣,像剛到巴西糖業研究所的時候,我常常到田裡和工人一起工作,有人還以為我是新來的工人。不過,後來由於行政方面工作的加重,這些事情 親自做的便少了。很多事情一定要實際去做過、去參與,才會知道其中的困難與問題所在。

:是怎樣的機緣讓主任決定返國並且到文化大學來擔任園藝系系主任的工作?

: 董事長有意將農學院的發展重點朝向生物科技方面,而且以我們現有的設備來說,可能要朝向實用方面為主。他知道我正好對於這方面較為專精,因此要我回來幫忙一下。原本去年七月要回來,但是巴西哪邊事情處理不完,因此直到今年二月回來,希望能盡力為文化大學做一點事。

:主任在國外的很長一時間,對國內近年來農業科技方面的發展,農業的環境可能無法完全掌握,回到國內之後,為了迅速進入情況,是否曾到哪些農業單位參觀了解過?

:無論做任何的事情,事先的準備太重要了,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回國以來雖然時間很短,但看過的地方可能比你們都多。農委會、國科會、台灣大學的農藝 系、園藝系,及他們的一個電腦控制溫室園藝展,另外台糖所的水耕蔬菜,組織培養大量培養蘭花的地方、農試所、屏東香蕉研究所、台中農改場等等---還有很 多私人組織培養室、苗圃、農友公司等,我都去看過了,其中以屏東香蕉研究所的植物工廠是我所看過台灣目前最大、做的最好的地方,雖然它的設備不是最好,但 在實用及規模方面卻是最好的,有機會可以帶同學們去參觀。我想我還會不停地看下去。他們能我們也能

:參觀過這些地方,主任有什麼感想,另外請主任比較一下國內及美國、巴西的農業狀況,或是覺得主任所學對國內目前有何助益?

: 看過這些地方的第一個感覺是:【他們能,我們也能】為什麼呢?我剛回來系上的半個月的時間,我把系上以前的公文、報告全部看了一遍,現有的儀器、設備看過 之後的感覺是,系上的設備其實很好,但是保管得很不好,有一半的東西是壞的,實驗是許多的擺設、設計很不合邏輯,但是要做東西,我們一定可以做。

像台大有一位李哖教授,非常有名,做得非常好。他的實驗室我去看過,卻很簡陋。因此別人能為什麼我們不能?我相信我們的組織培養一定做得起來,目前我就帶了一些同學在作。另外我們還想爭取大功404405間教室,做一個較為現代化的實驗室,目前還在學校當局審核當中。

至於國內與國外比較,尤其是巴西,他們的農業都是大面積的栽培,而國內則是小面積,在巴西10公頃~ 40公頃是小農, 400公頃以上才是大農,這與台灣真是 小巫見大巫了。另外在把組織培養商業化上巴西已經很上軌道了,而台灣目前尚無一個具規模的生物科技公司,都是小型家庭式,沒有一定的公司形式,在清潔、規 模管理上都不行,我對組織培養上較有心得,因此系上若要發展實用性的生物科技,我可能有所助益。

農委會有一些計畫我們可以參加,國內目前 很鼓勵商業性有規律的組織培養。另外有一點很令我驚奇的是,台灣在育苗的技術與介質的用法上,我原以為很進步,但回來之後發現並不如我想像的。像在介質及 育苗技術與組織培養的結合,我已做了五年,然而台灣在近一、二兩年才在推行。因此我們可以朝育苗技術(利用Plug system 大規模栽培),及介質方面發展。例如介質,國外都是自己大量生產,價格很便宜,而我們卻必須仰賴進口,如何發展自己的配方,自己生產的介質,抑是目前的一 大課題。

:接任系主任以來,對於學校行政、系上運作的了解及掌握?

:學校當局後勤人員似乎還未具備發展科技研究的心理準備,因此有些配合不上。至於自己系上,我一直想激發大家的潛力,因為事實上園藝系不論老師、學生都很不 錯。先從學生講起,大家非常自動自發,很熱誠,對系上向心力很強,辦事能力亦很強,像園藝系學社今年辦的園藝展相當成功,另外自己要搭個社辦,才幾天便搭 好了,搭得很好,許多的挫折、困難自己都能解決,這一點很不容易,由此也可看出我們同學的潛力。至於老師們,園藝系可以說是文化大學農學 院最重視的系。師資方面的陣容堅強是少有的。專任的有七位中羅筱鳳老師、熊同銓老師,還有我,三位具有博士學位,而林俊寬老師、羅麗珍助教兩位具有碩士學 位,每一位都學有專精,每一位也都有很多故事是你們所不知道的。我絕對肯定他門的才能,但有個問題是:都沒有完全發揮出來,我想若能得以發揮,力量是很大 的。我曾經請他們每一位都做一點事,順便考驗他們的能力,結果每一位都做得很好。另外最重要的是每一位老師、助教們都很年輕,我算是當中最老的了,因此系 上比較有朝氣,在溝通、交談上可以比較容易。所以我說文化大學園藝系是非常有前途的。

:當前系上全體同學、老師應有的共識?

:大家現在要共同做的,是如何替文化大學園藝系爭取名譽。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以系上為重、為先。目前台灣只有三所大學有園藝系,這對大家非常有利。因此任何只要對系上有助益的事,大家都要去做、去吸收。學校當局最頭痛的便是經費問題.....(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六美生技組培工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