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華倫·巴菲特 2006年
1930年8月30日 (1930-08-30) (78歲)
美國 美國內布拉斯加奧馬哈
波克夏·哈薩威公司行政總裁
$10萬美元2005年[1]
620億美元(2007年[2]
berkshirehathaway.com

儘管巴菲特擁有



華倫·艾德華·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1930年8月30日)
是一位美國的投資家、企業家、及慈善家,被暱稱為奧瑪哈的先知、或奧瑪哈的聖賢(the "Oracle of Omaha" or the "Sage of Omaha")。他藉由睿智地投資,匯聚了非常龐大的財富,尤其是透過他在波克夏·海薩威(Berkshire Hathaway)公司的持股。目前巴菲特是該公司的最大股東,並擔任執行長的職務。根據估計,巴菲特目前擁有約420億美元的淨資產。他現在是富比士百大富豪排行榜的第二名,僅次於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茲。2006年6月,巴菲特承諾將其資產捐獻給慈善機構,其中85%將交由蓋茲夫婦基金會來運用。巴菲特此一大手筆的慈善捐贈,創下了美國有史以來的紀錄。
儘管巴菲特擁有龐大的財富,卻以生活儉樸著稱。在他1989年以波克夏的670萬美元資金,購置企業專機時,打趣地將其命名為「站不住腳(The Indefensible)號」,因為他過去一向對其他企業執行長的相同行為,嚴辭抨擊。巴菲特目前仍居住在奧瑪哈中部的老房子內,這是他在1958年以$31,500美元、於內布拉斯加州丹地(Dundee)郊區所購置的(不過他也在加州的拉古拿海灘(Laguna Beach),擁有一棟夏季渡假小屋)。目前年薪$100,000美元,相較與其他美國史坦普500大企業的高級主管(2003年平均水準約為900萬美元),可說是非常保守的。由於最近波克夏公司A股的價格,也在每股10萬美元上下,巴菲特不改愛開玩笑的個性,宣稱其年薪是與波克夏的股價連動,可能就是波克夏股票從不分割的原因之一。

2.投資原則
巴菲特的投資哲學,概括而言,可以歸納為下列十二點:


──事業原則


一、這項事業是否簡單易懂?
二、這項事業是否有一貫的營運紀錄?
三、這項事業長期遠景是否看好?


──管理團隊原則


四、管理團隊是否夠理性?
五、管理團隊是否坦白對待股東?
六、管理團隊是否獨排眾議?


──財務原則


七、股東權益是多少?
八、公司業主盈餘為何?
九、獲利率多少?
十、公司每保留一美元,是否至少創造一美元的市場價值?
──價值守則


十一、這家公司的價值為何?
十二、能否以相當便宜的折扣價格買到?

3.心得
巴菲特的投資技術與時俱進

基本上,巴菲特在買進一家企業的股票時,想的不是將來賣出去的價差,他想的是,買的是這家公司,他以合夥人的心態來買進。其思想重心是,集中注意力在少數幾家一流的企業上,集中投資,長期持有,分享經營的利潤。
這一套在十年前管用,而進入二十一世紀,巴菲特除了看壞美元走勢,而在放空美元時跌了一跤外,他的幾個投資還是維持亮麗的獲利,尤其是在香港買進中國石油一役,更是戰功彪炳。顯然,巴菲特的投資技術,確實是與時俱進。十年前,撰寫「勝券在握」的羅勃特‧海格斯壯,系統的歸納巴菲特的投資技巧,予以理論,並把巴菲特的名聲,由金融圈推向全球一般民眾。十年後,海格斯壯再度出版「勝券在握(二)」,以他對巴菲特的深入瞭解,這本書正是檢視巴菲特的最佳指南。
從海格斯壯的追蹤中,我們發現巴菲特進出的動作,在最近幾年明顯的減少,他更勤於買進整個公司,而不是買進公司的部分股票。他偶爾會大量買進債券,但那只是短期套利的操作,他的本質仍是精選公司,儘可能的多買進,而後提供經營建議,但不實際參與,讓原來的經營層發揮團隊精神,繼續創造利潤。2000年7月,他以六億美元買下德州的賈斯汀工業全部股權,這是一家牛仔馬靴與建材製造商。2000年12月,巴菲特以十億美元,高於市場25%的價格,買進班哲明‧摩更公司,這是美國第五大產漆商。同一時候,巴菲特以每股19美元收購世界最大地毯製造商蕭氏工業87%的股權;2002年進一步加碼買進蕭氏所有持股。2002年8月,巴菲特收購「寵壞主廚」公司,這是一家廚房用具銷售公司,巴菲特以九億美元收購。最經典的,是買進大陸國營事業「中國石油」的股份。在油價尚未上漲之前,巴菲特即悄悄的在香港大買中國石油,累積買進股數達23億3,800百萬股,買進總成本為4億8千8百萬美元,到2003年底,價值已升至十三億六千七百萬美元。 2000年,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每股帳面價值為6.5元,2002年升到十美元,2003年進一步提高到21美元。

以理性配置資產

巴菲特投資相當成功,也引起許多人想要師法,但是,並不是那麼成功。許多人不禁要問,這套心法是否適用於其他人?他的投資技巧能否複製?尤其是淺碟式經濟的臺灣,能否長期投資?
個人認為,投資的態度要符合自己的個性及想要的生活方式,巴菲特晴耕雨讀,數十年如一日,發展出自己的投資模式,他也不是一開始就萬事如意的。不過,經過時間的試煉,他的一些手法,仍然值得投資人效法。例如,他告誡我們別理會「市場先生」時時刻刻的報價,股票市場本來就是狂躁與抑鬱交替出現的場所,投資人的心場與買賣,不能隨著市場價格而波動。他也告訴我們,持有好公司股票,即使證券市場關門也沒有關係,因為買的是事業不是股票。最重要的是,好好的管理投資組合。
簡單的說,巴菲特的投資策略,就是理性配置資產,而金融市場仍有理性的脈絡可尋,巴菲特的成功,就在於找到這條理性脈絡並絕不走失。相信指導巴菲特六十年的投資決定原則絕對禁得起時間考驗,它是堅實穩固的投資智慧,我們應該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投資哲學,建構自己的投資美景。


 


巴菲特出生在內布拉斯加州奧瑪哈,他的父親是霍華·巴菲特,是一名證券經紀人,也是一位國會議員。母親是 賴拉·巴菲特。巴菲特有兩個姐妹,Doris和Bertie。巴菲特的祖父在奧馬哈經營一家雜貨店,現任的波克夏·海薩威的副董事長——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年輕時也曾在這家雜貨店工作過。但兩人一直到成年之後,才首次相遇認識。


11歲的巴菲特,開始在父親的證券經紀商工作,同年也是他頭一次買進股票。他以每股38美元,買進了Cities Services的優先股,但在股價達到40美元即予以賣出,不料隨後股價一路上揚,幾年後竟站上200美元,這讓他明瞭了投資績優企業、並長期持有股權的重要性。巴菲特的事業頭腦,在青少年時期就展露無遺。14歲的他以兩份送報工資所存下來的1200美元,買下了40英畝的土地,並且把這些土地轉租給佃農


巴菲特原先就讀賓夕法尼亞大學華頓商學院,後來轉到內布拉斯加大學(University of Nebraska)完成學業。在校期間,他是阿爾法·西格瑪·斐兄弟會(Alpha Sigma Phi Fraternity)的成員。在閲讀本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的名著《智慧型投資人》(The Intelligent Investor)後,也奠定了巴菲特在投資方面的興趣與基礎。隨後,巴菲特進入哥倫比亞商學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在本傑明·葛拉漢的指導下,拿到了經濟學的碩士學位,而一些將在未來嶄露頭角的價值投資者,如華特·許羅斯(Walter Schloss)及厄文·卡漢(Irving Kahn),也是同期的學生。而另外一位對巴菲特投資哲學產生重大影響的人,是知名的投資家兼作家-菲利普·費雪(Philip Fisher)。在證券分析這堂課中,葛拉漢給了巴菲特A+,這在葛拉漢的學生中是絕無僅有的。後來,巴菲特想要進入葛拉漢創立的投資公司-葛拉漢/紐曼公司(Graham-Newman)工作,起初被葛拉漢婉拒,於是他回到父親的證券公司上班,從事業務方面的工作。巴菲特終於在1954年如願以償,進入了葛拉漢/紐曼公司。兩年後,由於葛拉漢決定退休,巴菲特又回到了奧瑪哈。


1956年巴菲特聯合有限公司(Buffett Associates, Ltd.)成立,這是巴菲特第一個投資合夥事業。巴菲特出資100美元,擔任一般合夥人(general partner),而其他七位有限合夥人(limited partner),則提供105,000美元的資本,他們都是巴菲特的親友。巴菲特後來又陸續創立了幾個合夥事業,最後一起合併成巴菲特合夥事業有限公司(Buffett Partnership Limited)。除了睡眠外,巴菲特的時間幾乎都花在在經營事業上面,徹底實踐葛拉漢的投資哲學、與獲利分配模式(compensation structure)。這些投資在1956到1969年間,每年平均以30%以上的複利成長,而一般市場的常態只有7~11%。巴菲特在管理上,主要是採取以下三種模式:



  1. 一般投資:買進符合安全程度(Margin of Safety),即股價受到低估的證券,同時在報酬/風險的特性上,符合既定標準。
  2. 套利交易:發生特定與大盤變動無關的事件,如購併、清算等,掌握其股價的可能變化。
  3. 控制權:買進的大量部位,聯合其他股東,或發動委託書大戰,企圖影響相關公司。

巴菲特有限合夥事業在1962年,開始購入波克夏·哈薩威公司的股權。波克夏是一家大型的紡織公司,由於產業日益沒落,使股票的市場交易價格,低於該公司的營運資金(working capital),巴菲特最後解散了合夥事業,全心投入波克夏的經營。由於紡織產業的一蹶不振,使現任波克夏副總裁的查理·芒格,視此收購為一大敗筆。然而,在巴菲特善加運用該公司多餘現金,用以收購私人企業、及買進公開上市公司股權下,波克夏成為全球最大的控股公司之一。巴菲特的策略核心是保險公司,主要着眼於其龐大的現金部位,即「浮存金(float)」,這是保險公司為支應未來理賠所需、必須提存的預備金。本質上,這並不是保險業者所擁有,但卻可加以運用,以獲取投資收益的資金。


受到好友暨事業夥伴查理·芒格的影響,巴菲特的投資風格,跳脫了原本恪守的葛拉漢原則,開始專注在一些具有持久性競爭優勢的優質企業上。巴菲特將這些優勢,比喻成「護城河」(一定程度的壟斷),使企業得以將競爭對手,隔絕在安全距離之外。相較於「商品(commodity)」類型的公司,由於銷售的產品欠缺差異性,因此面臨強大的競爭壓力。具有寬廣護城河的企業中,可口可樂可說是最典型的範例。因為即使口味類似,消費者還是願意支付較高的價錢,來購買可口可樂,也不願嘗試其他較一般的飲料。


投資在這類寬廣護城河的企業,成為波克夏·哈薩威最令人矚目的事蹟,特別是傾向買下整間企業,而非透過公開市場交易。有鑒於此,波克夏目前持有為數眾多、在不同產業中稱霸的事業群,其中有些是專注於個別的利基市場,否則就必然具備某種可在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的特性。 根據2008年9月18號的富士比雜誌排行榜 股神巴菲特今年第二 隨着美國次級房貸風暴 今年第一的比爾蓋茲比起去年少了二十億 而華倫巴菲特也少了二十億 但財產總值仍有五百億美元



[編輯] 慈善事業


2006年6月,巴菲特宣布將一千萬股左右的波克夏·哈薩威公司B股,捐贈給比爾與美琳達·蓋茨基金會的計劃(以2007年10月18日的股價來計算,價值大約為433.5億美元),這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慈善捐款。自2006年開始,該基金會將在未來的每年七月,收到全部款項的5%。儘管巴菲特尚未決定是否將積極參與運作,但確定將加入蓋茲基金會的董事會。


同時,巴菲特也宣布,將其餘價值約67億美元的波克夏股票,分別捐贈給蘇珊·湯普森·巴菲特基金會(Susan Thompson Buffett Foundation)、以及他三名子女所成立基金會的計劃。這與巴菲特先前宣布,會將大多數財富移轉到巴菲特基金會的想法,有了重大的改變。這是因為巴菲特的前妻在2004年過世時,已將絕大多數的遺產,價值約26億美元,移轉到巴菲特基金會。


巴菲特的子女將繼承他財產的部份,比例並不會太高。這與巴菲特過去一再表示,不願意讓大量財富代代相傳的想法,是相當一致的。巴菲特曾表示:「我想給子女的,是足以讓他們能夠一展抱負,而不是多到讓他們最後一事無成。(I want to give my kids enough so that they could feel that they could do anything, but not so much that they could do nothing)」,這段話後來被《CSI犯罪現場》影集所引用。


下面兩段文字,分別摘自巴菲特於1995年1988年的談話。突顯了他對財富的想法,以及想要改變財產分配計劃的動機。



「我認為在個人財富的累積上,社會才是真正的幕後功臣。如果我身在孟加拉、或秘魯這類國家,所有的才智都將是毫無用武之地……在市場經濟的系統下,正好能讓我充份發揮專長,而且所獲得的財富更是不成比例。如同拳王泰森(Mike Tyson)一樣,只要能在10秒內擊倒一個人,便可賺取1000萬美元,而且全世界都願意付錢給他。同樣地,打擊率高達三成六的棒球選手,全世界也很願意付錢。但若換成是一個出類拔萃的教師、一個不可多得的護士,可能就沒人願意付錢了。現在,我想做的是改變這樣的社會價值系統,讓它有重新調整的可能。當然,我們不見得辦得到,但當這個社會,可以讓一個具有特殊才藝的人,獲得無比的消費能力。也許你有一付好歌喉,不管是上電視或其他的場所,每個人都不惜花大錢請你演出。我想,你能夠獲得的好處都是取之於社會,而你也必須回報的。」




「我對自己所擁有的錢,並無任何的罪惡感,因為這些錢,代表了無數未來將由社會來兌現的支票。我不過是擁有許多支票,可以轉化成消費。如果願意,我可以僱用一萬個人,每天只要幫我作畫就好,如此一來,國民生產總值(GNP)便可提昇。但這些事是毫無作用的,只會讓那些原本可以進行愛滋病研究、教學、或相關的醫護人員減少許多而已。不過,我不會做這種事,因為我很少去兌現支票,物質生活原本就不是我所追求的。因此,在我和妻子離開人世時,我會將這些支票全部捐獻出來,作為慈善之用。」



2000年開始,巴菲特透過線上拍賣的方式,為格來得基金會(Glide Foundation)募款。底價2.5萬美元起拍,以獲得與巴菲特共進晚餐的機會。目前(2008年7月2日)為止,最高成交價為中國人趙丹陽的211萬美元。


2006年9月,巴菲特將他的福特林肯座車拍賣,以資助格羅斯公司(Girls, Inc.)的慈善活動,該車在拍賣網站eBay上面,以美金$73,200元賣出。



[編輯] 管理風格


巴菲特認為自己最大的價值,是來自於資本管理的能力。他主要的責任,是提供資本給經濟狀況良好的企業,並保留原有的管理階層,繼續帶領公司成長。


每當巴菲特對某一企業表示有收購的興趣時,他會對企業主清楚地表示:



  1. 他不會干涉公司的運作或治理;
  2. 他將決定最高主管的僱用與薪酬規定;
  3. 任何分配給該企業的資金都有標價(一最低報酬率);此一程序在鼓勵企業主,將營運產生、但再投入的回報率不高於前述標價的多餘資金,歸還給波克夏總部,而非滯留於該事業低回報的項目上。[3] 這些現金便可釋放出來,以投資在較高報酬率的機會上。

巴菲特所採用的「放手(hands-off)」模式,不但極具吸引力,而且讓管理者有自由發揮的空間,使他們能表現得就像企業主一樣,制定出最後的決策。由於賣方在所有權售出後,仍可在企業的經營上,獲得想要擁有的獨立空間。因此巴菲特的收購策略,往往有令人滿意的價格出現。


除了現金流的管理能力外,巴菲特在資產負債表的管理上也可圈可點。自從接掌波克夏之後,巴菲特在制定決策上,特別注重其對資產負債表的影響,成功讓波克夏的債信評等,始終維持在信用評等機構-穆迪(Moody's)所評價的最高等級Aaa,因此能享有最低的舉債成本。根據2005年的資料,全球只有八家公司的債信評等,能維持在此一水準。巴菲特對波克夏的狀況相當滿意,相信它是少數能在經濟及自然災害中屹立不搖的企業。巴菲特近年來也不斷重申,波克夏旗下的巨災保險事業,是他認為唯一在金融風暴中,仍可不受影響、繼續營運下去的業者。





[編輯] 投資公司


由此列表可以清楚看出巴菲特的投資策略,其特點之一為着眼於傳統產業而不接觸高科技類股。



[編輯] 完全控股公司


這些是股權幾近100%由波克夏海瑟威持有的公司。



  • GEICO - 政府僱員保險公司,美國最大汽車保險業公司之一。
  • GeneralRe - 通用再保險公司,美國最大再保公司之一。
  • Shaw Industries - 美國的地毯公司。
  • Nebraska Furniture Mart - 內布拉斯加傢具商城,總部位於巴菲特故鄉奧瑪哈,歷史悠久的傢具公司。
  • Borsheim's Jewelry - 博希姆公司,歷史悠久的珠寶公司。


[編輯] 大額控股公司


這些是有極大額股權由其波克夏持有的公司。



  • Coca-Cola - 可口可樂公司。波克夏持有8.6%股權,為最大股東,持股市值約為120億美金。這或許是巴菲特生涯中最大的成功。
  • American-Express - 美國運通公司。波克夏持有13.1%股權,為最大股東,持股市值約為66億美金。
  • The Washington Post - 華盛頓郵報公司。波克夏持有18.1%股權,為最大股東,持股市值約為11億美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六美生技組培工廠 的頭像
    六美生技組培工廠

    TTCKMC 台灣蔡大川 六美生技 中草藥 組培工廠 蝴蝶蘭組培教學(From1984).全年生產 管理 瓶苗 幼苗 專門外銷!!!

    六美生技組培工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