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正農業科技社會公益基金會http://www.ccasf.org.tw/

台灣蘭花產銷發展協會http://toga.myweb.hinet.net/

台灣區花卉發展協會http://www.tfda.org.tw/



 豐源花卉組織培養中心http://www.seed-tw.com/

臺灣蘭花科技園區http://top.tainan.gov.tw/

台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http://www.okis.com.tw/

台灣花卉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http://www.tfb.com.tw/

台灣糖業公司精農事業部http://211.75.75.60/user.php?op=loginpage

金車關係企業http://www.kingcar.com.tw/














植物細胞具有全能分化性(totipotency),也就是單一細胞經由適當誘導,可再生成完整植物的能力,這就是植物組織培養的理論基礎。
因此,培養植物體的器官、組織、細胞甚至原生質體於無菌環境下,在透光容器內,提供生長所需的養分與荷爾蒙,使之重新長成完整植物的系列操作,稱之為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起始的培養材料稱為培殖體或外殖體(explant)。
一、植物組織培養的部位與目的
理論上,植物體的各部位皆能拿來培養。包括:
1. 培養完整的植物體。例如蘭花的種子發育不完全,播種於人工培養基可使之順利發芽,這是目前蘭花育種中不可或缺的技術之一。無菌播種蕨類的孢子於較精密的組織培養環境下,可以避免藻類污染,得到數量龐大且生長旺盛的植株。
2. 胚培養。胚培養是最早被應用於育種方面的組織培養技術。培養柑橘類的珠心胚,可以得到保留親本優良性狀的無病毒植株。進行育種工作時,也常利用胚培養技術來拯救不親合的雜種胚,避免胚退化,以獲得雜交後代。
3. 器官培養。培養植物體的器官或片段,包括:葉片、胚軸、子葉、莖頂、芽體、莖段、球莖、根尖、各種花器構造,幼花序、小花梗、花托、花瓣、子房、甚至花藥等。培養子房、胚珠或花藥多是以育種為目的,而器官培養是建立組織培養體系最常見也最簡便的方式。此項技術多以無性繁殖為目的,為避免變異發生,最好利用定芽誘導產生叢狀芽來大量繁殖,以維持遺傳穩定度。
4. 組織培養。組織就是功能近似的一群細胞,僅培養組織時,困難度較器官培養為高。生長點、分生組織、髓或切碎的葉肉等,都能用來建立組織培養系統。一般來說,幼嫩的組織或具有胚性的生殖細胞再生潛力較大;雙子葉植物較單子葉植物容易培養。
5. 癒傷組織培養。癒傷組織(callus)就是一群未分化,沒有特定功能的細胞團,由組織培養時,細胞逆分化所產生。通常經過逆分化的過程,細胞發生變異的機率會增加,所以癒傷組織培養一般是以誘發變異為目的;而以繁殖為培養目的時,則要儘量避免由癒傷組織分化芽體。
6. 細胞培養。將植物組織或癒傷組織分解成單一細胞,利用液體懸浮的方式培養。細胞培養多應用於誘變育種、體胚發生、提供原生質體培養及生產二次代謝產物等方面,所需設備較為精密,技術性亦較高。
7. 原生質體培養。去除細胞壁的裸細胞叫做原生質體,自1970年代以來,許多植物都能自幼嫩組織分離大量具活性的原生質體,並進而再生成植株。此項技術已受到各國生物學家的重視,研究範圍日趨深入及擴大。此種精密的研究,主要應用於品種的改良以及基礎細胞學的研究。

二、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在園藝上的應用
1. 大量繁殖
(1)有性繁殖
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在有性繁殖上,應用最多的就是蘭花的無菌播種。蘭科植物的種子非常原始,在自然環境下發芽率極低,利用無菌播種的方式可大幅提高發芽率,為台灣蝴蝶蘭產業的主要繁殖方法。
(2)無性繁殖
傳統的扦插、分株、分芽、壓條等無性繁殖方法,往往繁殖效率低,耗時甚久,且容易傳播病蟲害。利用組織培養繁殖不僅不受季節限制,一年四季均可大量繁殖健康、整齊、活力旺盛、生長勢強且與母株性狀完全相同的種苗,初期僅需少量的植物材料,也可節省傳統培育母株所需的設備投資及栽培管理的勞力成本。
利用生長點、莖頂或芽體大量繁殖的途徑有:
(1) 以芽體或分生組織誘導大量芽體的方式增殖。例如星辰花產生叢生芽後,再以瓶內分株繁殖。而菊花則是誘導枝條抽長,再以瓶內單節扦插的方式增殖,如此利用定芽繁殖,較能避免突變產生,維持品種穩定性。
(2) 先刺激培殖體產生癒傷組織,再分化芽體或擬胚形成小植株。例如山蘇花的繁殖,就是以心部未伸長的葉原體刺激癒傷組織形成,再誘發葉片抽出。
(3) 培殖體誘導產生擬胚或擬原球體,再發芽形成小植株。例如以BA 10mg/L、NAA 0.5mg/l的配方培養蝴蝶蘭嫩葉,可自切口直接產生擬原球體。
第(2)(3)項路徑雖可得到龐大的繁殖數量,但經過逆分化的步驟,較路徑(1)容易產生突變,所以利用組織培養技術繁殖種苗時,不應一昧追求繁殖倍率,大量增殖時變異率要能壓低,才有商業利用的價值。
2. 育種
(1) 胚培養
傳統的雜交育種法為過去數十年來品種改良主流,但在有限的親本重複利用下,優良的雜交組合已趨極限。為求更多、更大的變異產生,往往需擴大引用遠源遺傳材料,以致產生許多雜交不親合的現象。利用組織培養技術在試管內授精,並配合培養子房、胚珠或發育初期的幼胚,提供了雜交種子發芽的機會。而胚拯救則能迴避雜種胚與母體的排斥,防止胚的夭折或退化。林木種子常具有休眠性,發芽需時數年。將胚分離轉移至培養基,可以去除胚乳或種皮中所含的抑制物質,幫助打破休眠,縮短每一育種世代的時間。
(2) 誘變育種
一般誘變育種很難控制突變的方向,但在容器內培養癒傷組織、細胞或原生質時,藉由在培養基中添加鹽分、殺草劑、病原菌或化學誘變藥劑,或將之培養於高溫、低溫等逆境環境的選擇,可導引變異產生,並以選種壓力篩選出具抗性之新品種。培養懸浮細胞或原生質體時,即使不以誘變劑處理,自然會產生許多變異可供選拔之用。
(3) 花藥培養
傳統雜交育種時,往往需自交五、六次以固定產生純系,再雜交產生具雜種優勢的F1種子。利用花藥培養誘導產生染色體數目僅為正常植株一半的單倍體植株,再經染色體加倍處理,即可得到純化的材料。不僅節省多代純化的時間及勞力,縮短育種年限,更能避免異交作物自交劣勢的生長孱弱或稔實性低下的問題。
(4) 原生質融合
由於缺乏細胞壁的屏障,原生質體彼此間相互接觸,在自然環境下,其細胞膜可能發生融合而成為一個細胞。此種方法可以獲得遠源,或種、屬甚至科間雜種,以克服傳統雜交育種法的瓶頸。配合化學藥劑PEG或通入電場的電穿孔操作,更可能將修飾過的基因導入細胞當中,創造出全新的品種。此種尖端的生物科技,對於未來作物育種改良,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5) 基因工程
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為基因工程之必要操作,不同的基因轉移方法需配合不同的組織培養技術。如使用顯微注射、電穿孔或基因槍法,將基因直接注入或打入原生質體或未熟胚,則需搭配原生質或未熟胚培養;如利用農桿菌感染葉圓片或下胚軸而將修飾基因送進植物細胞內,則需要誘導器官發生以再生轉殖小植株。
3. 去病毒:
無性繁殖作物一旦感染病毒,不僅生長衰弱,品質與產量也會顯著降低,對農業生產造成重大損失。植物體的生長點或莖頂分生組織所含病毒顆粒較少,因此莖頂或生長點培養可獲得無病毒的健康種苗。但莖頂培養時,培殖體的大小是成活關鍵,太小則不易培養,太大又有病毒感染的風險。配合熱處理使病毒不活性化,可摘取較大之莖頂部位,增加培養成功率。目前馬鈴薯、康乃馨、百合、草莓、甘藷、香蕉等作物都是以組織培養的方法去除病毒,生產健康種苗。
4. 國際流通:
在國際互動日趨頻繁的現代,各種病蟲害的傳播更是無遠弗屆,世界各國為此莫不設有嚴密的檢疫制度。植物組織培養繁殖的種苗,不僅體積小、健康、清潔、無病毒,也不帶有其他病原菌,更沒有蟲體或蟲卵,是國際交換、引種的最佳方式,在國際流通時,也免除檢疫的手續和刁難。
5. 種原保存:
作物品種改良的種源是相當重要的,為求更廣泛的變異組合、引入抗病蟲或優良風土適應的性狀,遺傳資源的多樣性需更為擴大,包含遠源種與野生種。然而種源的保存不僅費時、費力還耗費空間,利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將種源縮小,保存於容器中,配合高滲透壓或低溫等環境的控制,可以將種源生長速度降低,避免外界環境的變遷以及人為的破壞。
6. 二次代謝產物:
所謂「二次代謝產物」就是植物天然形成,但對於細胞本身重要性並不大的代謝化合物。植物體具有很強的生合成能力,許多人類有用之天然植物鹼、藥物、酵素、色素、香料、殺蟲劑、荷爾蒙等都是來自於植物。利用組織和細胞培養方式,大量生產提煉對人類有益的藥物,可以在人工控制的環境下,不受季節限制,利用科學方法提高產量與品質,使得植物免於被直接砍伐提煉的浩劫與生態破壞。

三、本分場建立之微體繁殖體系
1. 菊花「精興之秋」與「黑心黃」品種的微體繁殖
將菊花「黑心黃」品種5mm莖頂培養在MS配方+蔗糖30g/L+BA 0.2mg/L+NAA 0.02mg/L+7g/L洋菜的培養基中,一個月後形成許多癒傷組織,但並未產生芽體。將菊花「精興之秋」品種莖頂培養在相同配方培養基中,約一個月則可產生許多叢生狀芽體(圖1)。
「黑心黃」品種繼代於不含生長素的培養基後,約兩週便有芽體抽起。外觀型態正常,葉片小,顏色深綠並被附有絨毛。之後每個月以瓶內扦插方式,將培殖體切成2-3節的小段,繼代於與初代相同配方的培養基,如此可以穩定增加培殖體數量,並避免不定芽及癒傷組織產生。
經過3-4次繼代,將培殖體移至相同配方但不含生長素的培養基,以進行瓶內發根誘導,約一週即可見到莖基部發出白色細長少分枝的根,所有培殖體皆可發根。一個月後移至穴盤,並於溫室中馴化,培殖體幾乎全部存活。
2. 星辰花烏芙蓉及海當歸的微體繁殖體系
星辰花及烏芙蓉幼花序培養於MS配方,添加蔗糖30g/L、BA 0.1mg/L和IBA 1mg/L以及7g/L的洋菜的培養基中。海當歸葉片培養於上述相同配方的培養基中,約兩週即可見自葉片切口長出許多不定芽(圖3)。約一個月後,培殖體形成許多叢生狀葉片。之後每個月以每培殖體約5片葉的瓶內分株方式,繼代於相同配方的培養基,使培殖體增殖。
增殖至足夠數量後,將培殖體移至相同配方但生長素改為含IBA 3ppm的培養基,以誘導瓶內發根,約一週即可於培殖體基部見到白色的根長出。
在星辰花進行繼代培養時,如超過一個月的長時間未進行繼代培養,葉片容易有半透明、肥厚捲曲的玻璃質化現象。培殖體基部或葉片與培養基接觸的部分,也有淡黃色帶紅色的顆粒狀癒傷組織出現。
因此,以組織培養方式繁殖星辰花時,應注意繼代時間,最長不多於40天,以避免玻璃質化的型態異常出現。縮短繼代時間,在培殖體增殖最旺盛時進行分割培養,不但增殖快速,也較易維持正常培殖體型態,是避免星辰花水化的方式之一。雖然同為Limonium屬,烏芙蓉和海當歸瓶內型態較為正常,而星辰則易出現型態異常,可見近原屬之間在植物組織培養時,反應亦是大有不同。

3. 山蘇花的微體繁殖體系
將南洋巢蕨心部未抽出的葉原體培養在1/2MS配方,添加蔗糖20g/L、BA 5mg/L及7g/L洋菜的培養基中,約兩個月以後在切口處形成許多球狀癒傷組織(圖7)。繼代是將自葉原體長出的癒傷組織分開,培養於相同配方的培養基,以增加培殖體數量(圖8)。增殖足夠數量後,將培養基中細胞分裂素除去,可誘導葉片產生,建立大量繁殖母瓶(圖9)。山蘇花的初代建立是較為困難的,不僅無菌體系建立不易,初代至第一次繼代時間也較長。
4. 雜交苞舌蘭種子播種
將雜交苞舌蘭尚未開裂的成熟果夾表面消毒,播種在MS+蔗糖30g/L+ agar 7g/L+ tryptone 2g/L的培養基上。約一週可見到種子轉綠,再經2個月繼代分瓶於相同配方但添加活性炭2g/L的培養基上,繼續培養約3個月即可移出瓶外馴化(圖11)。

四、結語
植物組織培養技術配合遺傳工程的操作,在種苗繁殖及品種改良上,前景將大有可為。但是微體繁殖技術初期硬體設備投資大,技術門檻高,並非所有有興趣者可以貿然投入的。容器內大量繁殖的種苗,出瓶後馴化成活率也是另一道關卡。本分場今後發展方向將在:苞舌蘭的無性繁殖、山蘇花誘變育種、星辰花大量繁殖及種原保存等方面。

五、主要參考文獻:
王強生、王惠亮、陳良築、蔡新聲 生物科技在農作物上之應用












花卉微體繁殖技術
 

雲林分場 胡文若 陳俊仁


-----------------------------------------------------------


中正農業科技社會公益基金會http://www.ccasf.org.tw/

台灣蘭花產銷發展協會http://toga.myweb.hinet.net/

台灣區花卉發展協會http://www.tfda.org.tw/



 豐源花卉組織培養中心http://www.seed-tw.com/

臺灣蘭花科技園區http://top.tainan.gov.tw/

台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http://www.okis.com.tw/

台灣花卉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http://www.tfb.com.tw/

台灣糖業公司精農事業部http://211.75.75.60/user.php?op=loginpage

金車關係企業http://www.kingcar.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六美生技組培工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