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是普遍受人們所喜愛的花卉,為世界三大切花之一。在溫帶地區,冬季氣溫低,玫瑰自然落葉進入休眠,必需有溫室設施,才能栽培。近年來,由於能源價格日漸高昇,冬季溫室栽培的成本愈來愈高。而本省冬季較為溫暖,冬季不必加溫,仍然可生產切花,栽培成本較低,應該是極具潛力的外銷花卉。然而玫瑰栽培迄今已有二十五年的歷史,雖然在這期間也曾有過輝煌的時期,但是由於品種老化,以及病害(尤其是冬季的白粉病)為虐,不只外銷市場逐漸萎縮,甚至內銷市場也每況愈下。數年前又有日本花商進口花苗與花農合作生產切花外銷日本,再次的證明以本省的栽培環境,玫瑰切花栽培仍大有可為。只要在栽培技術上求改進,使切花品質合乎標準,而且將產期配合市場的需要,相信玫瑰切花一定能再度成為本省最重要的外銷切花作物之一。
玫瑰的分類系統及品種
玫瑰花之品種繁多,而且每年仍不斷有數百新品種發表,為栽培管理上方便,以花朵大小、樹形及開花習性,可分為四大系統。茲將各系統之持性及適合於本省栽培(切花栽培為主)的品種簡述如下:
大花系統(包括雜交茶玫瑰H.T.和大花多花系Gr.)
花朵大,花徑在9公分以上;花形優美,每一開花枝頂端開1∼3朵;植株高度達80∼120公分以上。世界上切花品種中約有3/4屬於此系統。本省原有的栽培種有:迪奧、英國女王、BB、新種黃(Landora)和夏斯塔山(白花);近年來由日本引進的有:沙曼莎(紅)、紅色成功(Red Success朱紅)、青葉紅(Cara Mia暗紅)、索尼亞(粉橙)、卡利那(粉紅)、恩伯雷門(Emblem黃)、安吉利克(Angelige橙)和阿爾斯米爾的黃金(Aalsmeer gold金黃色)。
中朵多花系統(Fl.)
花朵直徑5∼9公分左右,植株高度約60∼100公分以上,每一開花枝頂端可開3∼8朵,有些品種甚至可達數十朵。最大的持性是生長勢強,容易栽培,而且花色種類多,整年開花不斷,主要是利用於庭園佈置。近年來由於能源及工資飛漲,而中朵多花系產量高,抗病性強,栽培成本較低,已漸被採用為切花品種。本省花農也應注意這種趨勢,作為選擇品種之參考。本省現有可供切花栽培的品種有:瑪麗(Mary De Vor暗紅色)、新娘禮服(Bridal Pink粉紅)、貝隆那(Bellona黃)、特勞梅蕾(Traumerei朱橙色)等。
小朵花系統(Min.)
花朵較小,一般品種花徑約3公分左右,每一開花枝可開3到數十朵小花。植株矮小,約30∼60公分高,葉片也小,比較適合於盆栽;植株較高大的品種也可供作切花栽培,但切花枝仍短,僅適於供作小品插花用。
蔓性系統(Cl.)
前述三個系統的開花枝在第十四節以前一定可發現花蕾,如果枝條在第十四節以後仍不斷生長,這種植株即屬於蔓性系統。蔓性玫瑰除了主枝變成蔓枝條外,一般開花枝較短。主要是利用於庭園佈置上。在選擇品種時要注意開花習性,有些品種週年開花,有些品種一年只開一季。本省優良品種有唐璜(Don Juan)、亞美利加(America)等。
一般栽培管理
整地
玫瑰喜好富有機質的砂質壤土;栽培環境必需陽光充足,排水良好。一般植株的壽命約為7∼8年,也有長達10年者。因此整地時應儘量深耕,並添加大量的有機物質作為基肥,同時以苦土石灰調整土壤酸鹼度值為6.0左右(範圍pH5.7∼6.5之間)。在水田栽培都採用高畦,以利排水;畦面寬為120∼135公分、畦溝寬為30∼45公分。
種植
主枝較多且樹形較開張的芽接苗,每畦種兩行,行距30∼45公分,株距60公分;或者每畦種單行,株距30公分。但是有些品種的高壓苗主枝的數量較少,而且樹形為直立性時,可將栽植距離改為30×30公分,即每坪栽植18株。前者每分地約可栽植2,000株,後者每分地約可栽培4,000株。
以本省的氣候條件,春秋雨季是最適合栽植或移植。一般的高壓苗或插接苗,由定植到切花生產需半年以上,而芽接苗如果根系發達,約需3個月即可開花,為了配合市場及價格,最理想的切花季節為10月到3月之間,因此高壓苗可在3、4月定植,而芽接苗可在9月上旬定植。
玫瑰深植,對以後更新主枝之發育數量,有不良的影響,在定植時絕時不可深植。高壓苗的栽植深度,以水苔球正好掩埋為準;而嫁接苗則以嫁接的位置正好在土面為宜。
覆蓋與中耕除草
為了花圃的環境衛生及肥料的有效利用,雜草防治不可忽視。覆蓋除了能防治雜草,還可防止水分蒸散,在冬季有保溫(土壤溫度)的效果;有機的覆蓋物腐爛之後,也提供不少有機質肥料。覆蓋時,植株基部不可覆蓋。因為在夏天覆蓋物接觸枝條時,由於覆蓋物腐爛分解,枝條接觸的部位容易感染枝枯病。在冬季,主枝基部若不見光,發育的更新主枝會減少;或者由於覆蓋物過於厚重,擋住發育中的基部芽,而使更新主枝折斷或畸形生長。
表土的團粒構造常會因下雨、灌溉、施肥或踐踏而被破壞結成硬塊。致影響土壤中的空隙,間接的土壤的空氣含量、保水力和保肥力也都受影響。中耕就是要打破這些硬塊,保持土壤疏鬆以增加土壤的孔度(空隙)。不過中耕多少會傷害到根,因此夏天、冬天不宜進行,可以配合更新修剪和每年補充有機質肥料的時機同時進行。
其他保護措施
立支柱:由於植株淺植,枝葉多,比較容易招風,為避免根部動搖,影響新根發育,幼苗種植後應立刻立支柱固定植株。玫瑰植株長大,並非枝幹加粗,而是形成較粗的新主枝,因此植株的重心會隨著生長改變,即固定植株的位置應隨植株發育而改變,才能發揮固定作用的功能,尤其每年7∼9月的颱風季節,固定植株是很重要的工作。
遮光設施:本省地處亞熱帶,日照強度太強,露地栽培的玫瑰枝條粗、節間短、刺多,品質很差,為提高品質必需適度的遮光。溫室設施成本高,而且夏季溫室內溫度太高,不適用,而利用搭設葡萄棚架方式,設遮光網,成本低而且實用。遮光的結果,夏天氣溫較低,植株發育較茂盛,在更新修剪後,恢復生長較快。在冬季,除了切花品質提高以外,由於遮光網附帶具有保溫防霜的效果,因此在低溫期不只產量提高,畸形花(平頭花形Bullhead和瓣端黑化)的比例也減少很多。
施肥管理
肥料成分對於植物的關係有如維他命類對人體,缺乏或過量,都會影響到植物正常的生長。施肥目的,主要是能夠隨時以最適當的濃度和最均衡比例,供應植物所需要的肥料元素。所以不管用何種方法,施用何種肥料,只要能維持土壤中各種肥料成分供應量的穩定性,即是理想的施肥方式。
有機質肥料
玫瑰栽培需要大量的有機質肥料,有種植前,需要添加大量有機質作為基肥。以後每年入秋之後,配合中耕和更新修剪時機,仍應以溝施或穴施的方法,補充大量的有機肥料。平均每年每分地需要腐熟堆肥(或用牛糞)2,000公斤以及骨粉500公斤。
化學肥料
氣候及土壤條件會影響施肥的結果,因此每一塊地的施肥方式應有差別,所以很難有所謂施肥的標準。歐美先進國家之溫室栽培,為了更精密的控制施肥效果,漸採用液肥灌溉的方法。即磷肥和鈣肥等不易浴解的肥料,在施用有機肥時加入,每分地各約125公斤。而氮、鉀肥則以200ppm(5000倍液)的濃度,隨著灌溉水施肥。本省露地栽培,農民仍習慣以每個月施肥一次的方式施肥。而氮、磷酐和氧化鉀的比為1.0:0.8:1.5,換算成肥料每分地每個月施用硫酸銨40公斤,過磷酸鈣35公斤,氯化鉀25公斤。另外每年每分地另加硼砂3公斤,硫酸鐵50公斤和苦土石灰50公斤,如果土壤酸鹼度在適當範圍之內(pH5.7∼6.5)則將苦土石灰改施硫酸鈣,當然這些施肥量只是供參考而已,栽培者應以自己花圃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酌予修正。
植株在顯示出缺乏營養症狀或毒害的病徵時,植體的生理機構已經受到傷害,較不易恢復正常生長。另一方面植物體缺乏營養,有時是由於根吸收作用障害引起,而非土壤缺肥。
葉面施肥
肥料雖可由葉片吸收,但吸數量有限,不足以供應正常生長所需。但在植株衰弱或根系受害,或發生營養缺乏症時,葉面施肥是最迅速有效的方法。平時進行藥劑防治時,於農藥中添加可溶性肥料釋液,除了有施肥效果外,可以增進植株抗病力。當然在混合肥料時,要考慮與農藥之化學性質是否可以混合。
整枝修剪
整枝修剪玫瑰栽培技術中最重要的一環。完美的修剪技術可以使植物保持良好通氣,葉片有效的接受日照,維持樹體健康;並可調整樹形,減少管理費用(尤其是農藥的支出),改善切花品質及調節產期。然而修剪是一門高深的藝術,除了要瞭解玫瑰生長發育的原理外,更要配合產地的氣候條件和品種特性,才能有效的達成修剪所預期的結果。在溫帶國家,玫瑰冬季自然落葉進入休眠;但是在本省除了高海拔地區以外,玫瑰終年開花不斷,因此歐美及日本的修剪方法,不完全適用於本省的栽培方式。而且本省切花栽培主要是靠冬季的收穫,因此玫瑰切花栽培之成功與否,修剪的方法應深入研究。
關於修剪的專有名詞
主枝:玫瑰在本省為常綠灌木,植株有多主枝,但主枝老化後,腋芽常進入深休眠或者萎縮壞死,為了維持植株正常發育,主枝每年必需更新。
基部芽:即農民所稱的筍芽,是更新主枝主要的來源。每年入秋到春末,氣溫降低時;植株靠近基部的腋芽最容易生長發育成粗壯的枝條,在未經摘心處理養成主枝之前,這種枝條稱之為基部芽。
砧木芽:嫁接苗由砧木位置長出的芽稱砧木芽。栽植嫁接苗,應特別注意砧木芽與基部芽的區別,可以由枝條的葉片或刺的形狀和分佈區別之。
葉和鱗片葉:玫瑰的葉為奇數羽狀複葉,標準的葉片之小葉數為5∼13片。但在枝條基部或頂部常會出現小葉片數少於5的葉片,稱之為鱗片葉;有5小葉以上的才稱為葉。
側蕾和側枝:指莖頂花芽以下之節位,在花朵未凋謝之前所發育成的花蕾和枝條。
開花枝和盲芽枝:玫瑰為自生開花型植物,即不管日照長短,只要栽培管理適宜,每個腋芽發育成枝條,其頂部應形成花芽,因此凡是會開花的枝,而不開花的枝條(花芽萎縮)稱之為盲芽枝。
修剪之標準切口
大多數的農民以為,將枝條剪斷就是修剪,而忽略修了剪後的傷口。植物之整枝修剪有如動物的外科手術;修剪切口的好壤,對以後腋芽之發育影響很大。在某些木本植物或許影響較小,但是玫瑰修剪的枝條,大部分都是半熟枝,枝條髓部海綿狀組織佔很大的比例,修剪不當所造成的口就是病原菌侵入植物體的門戶,尤其夏季高溫多濕的季節,非常容易感染枝枯病。節是枝條中組織最充實的部位,也是植物體防止病蟲侵入的關卡,因此修剪的切口必需正好在節(腋芽)的上方,切口斜面的上緣約高出腋芽0.2公分左右,視枝條的粗細而足,粗者留長,細者留短。切口的下緣則不得低於芽的中心點,或必需高於葉痕約0.5公分處,使切口的斜面約成45°左右傾斜。因此在多雨或有露水的季節,切口上不會有水滴而成病原繁殖的溫床,而且傾斜的方向恰為後腋芽發育生長的方向。當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把鋒利的剪刀是修剪時所必備的,亦即修剪過的切口必需是非常平整的。幼嫩的枝條由於生長未定型,要修剪成標準切口不太容易,有時為了操作方便而採用摘(折斷)的方法。雖然摘的方法傷口不平整,但由於組織細胞仍繼續生長,傷口可以迅速癒合。但是要特別強調摘折時,傷口不能接觸工具或指甲,否則寧可用鋒利的剪刀修剪較為適宜。
開花枝或盲芽枝修剪的位置
玫瑰標準的開花枝約有12∼14節,節上的腋芽自形成起,仍不斷的分裂與分化葉片,但卻不伸長,因此在外觀上是看不出芽在生長。隨著枝條伸長,葉片數增多,所形成的生長抑制物質逐漸在腋芽中累積,使腋芽進入休眠。如果剪去腋芽以上的枝條,即去除頂端優勢,則腋芽馬上發芽伸長,越靠近莖頂的腋芽越容易發芽,但所形成的開花枝節位少,枝條長度較短。相反的,靠近基部的腋芽去除頂端優勢後較不容易發芽,但發芽後所形成的開花枝節數多,枝條長。
枝條長度是切花品質分級的標準,枝條越長,品級越好。但以樹體營養的觀點,留在植株的葉片越多,植株發育越快。這兩點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從上述的開花原理和經濟觀點,在切花時,適當的節位的上限,是由莖頂算起第三葉(鱗片葉不算)的節;而下限則是由枝條基部算起第三葉的節。在這限界之間可按切花品級的價格,植株的發育狀況和下一季花預產期,調整所修剪的位置。
如果植株發育非常茂盛,盲芽枝可由基部剪除,以維持樹體通風良好;如果植株發育較為衰弱,盲芽枝可以依照開花枝處理方式修剪,可以將盲芽枝養成開花枝之母枝。
苗木的養成
植株開花需要消耗大量的樹體養分,因此讓幼苗開花,不只得不到漂亮鮮豔的花朵,而且嚴重地遲滯了植株的發育。因此幼苗的修剪,除了隨時剪除枯病枝外,也應隨時摘心(花蕾),一直到主枝養成之後,才能開始生產切花。由基部芽所發育成的粗壯枝條,待頂花芽花萼反捲,花瓣完全著色時,剪除上部1/3的長度(大約是由基部算起第7、8葉的位置),所留下的部分即為植株之主枝。或者可在基部芽所形成的枝條之頂花芽如豆粒大小時,利用摘心的方法摘除約10公分長。摘心的方法如果時機把握得當,比修剪方法更為方便。
更新修剪
更新修剪包括截短和剪除老化的主枝兩部分。截短除了降低植株的高度外,主要的目的是藉著截短枝條來促進基部芽的發育,以養成新的主枝。本省的氣候,冬季較溫暖,因此玫瑰在冬季沒有落葉休眠的現象。而且由於入秋以後天氣較涼爽,日夜溫差大,植株之發育茂盛,是基部芽發生的自然時節,因此更新主枝的修剪,常在中秋節前後進行。
修剪時,首先剪除老化的主枝,每株約留5枝左右的主枝,然後將留下的主枝截短至90∼120公分左右。待基部芽發育成新的枝條,按主枝養成的方法管理。如果植株在夏季缺乏管理,生長勢非衰弱,突然進行更新修剪,不只不能恢復生長,往往造成植株枯死。因此對於較衰弱的植株應分次進行更新修剪,雖然操作上較不方便,但植株可逐漸的恢復生長。
基部芽的誘發
基部芽的發育,影響植株更新修剪後之恢復情況,也影響到切花產量。利用1﹪甲苯胺BA(Benzyladenine)之羊毛脂膏塗抹於植株基部的節位,或者利用徒長素(GA)0.02﹪溶液塗抹於植基部,都可能促進基部芽的發育。在更新修剪前一個月,不斷地摘除側枝(已發芽的腋芽)也可改變植體養分的傳送方向,促進及早發生基部芽。深植或覆蓋植株的基部(芽接點),會抑制基部芽的發生,因此更新修剪的同時,應注意覆蓋物是否蓋住了植株的基部。
最後再重新強調:修剪是高深的栽培藝術,常會因環境和品種而產生不同的修剪結果,植株修剪後,仍需不斷地觀察枝條發育的情形,作為下次修剪之參考,才能使修剪藝術充分顯示其效果,使植株的發育完全依照自己的理想生長。
繁殖方法:
一、空中壓條法(高壓法)
高壓法是本省最主要的繁殖方法,最大的優點是操作簡單,而且週年都可以進行繁殖;但是紅色品系在最冷的季節不易發根,而黃色品系在高溫季節不易發根。
高壓枝條的選擇:理想的高壓枝條為花朵剛凋謝的開花枝或是經過去花蕾後的開花枝,而最頂端的腋芽已發芽者。盲芽枝或主枝都不是理想的高壓枝條。從環狀剝皮的難易,也可作為選擇高壓枝條成熟度和高壓季節的參考;容易剝皮的枝條比較容易發根。高壓的枝條長度約30公分,而且至少要有4片完整的葉片。節間較密的枝條不只發根較好,而且栽植以後主枝較多,植株較繁茂。
環狀剝皮:玫瑰枝條如果不處理植物生長調節物質,節間是不容易發根的,因此環狀剝皮上切口的位置,一定要在節的位置,在實際操作上可沿著葉痕刻成一環,作為上切口,至於剝皮的長度,大約為枝條直徑的3倍左右。剝皮時不可傷及木質部,否則將容易感染病原菌或者影響到木質部的輸導功能或固持作用。
水苔包紮:水苔使用前應先浸水,洗去水苔中含有的雜質。右手取一團水苔置手心壓去多餘的水,使水苔成條狀。左手掌平放20公分長,10公分寬PE透明塑膠紙,再將條狀水苔放置PE紙上,手指方向與枝條方向垂直,環狀剝皮的上切口,恰在水苔條寬度的1/3處,然後一面再將多餘的水擠出,一面完成包紮,即可得到一個小巧結實又具彈性的水苔包。一旦高壓期間遇上較惡劣的氣候條件,如乾旱或大雨,才能夠保持水苔球中定量的含水量,提高苗木的成活率。高壓後約3∼5週,即可發根,如果5週後仍未發根,也必需剪下栽植,而剪下的苗若過於乾燥,應該於剪離母株後立即浸水,而水苔球吸足水後也應馬上取出栽植或出售。
二、芽接繁殖法
雖然本省絕大部分仍栽培自根苗,但近幾年來,有不少農民自行由國外引進嫁接苗栽培,逐漸瞭解嫁接苗的優點,因此切花經濟栽培,採用嫁接苗是未來必然的趨勢。而芽接和高壓一樣,只要容易剝皮的季節,就可進行芽接繁殖。
砧木的準備:由實生繁殖或扦插繁殖養成的砧木,選擇根群發達而且嫁接部位直徑在7毫米以上植株,在表皮較平滑的位置作「T」形切口,並向左右兩側剝開皮部,「T」形切口以可將接芽完全插入為度,越短越好。為了減少以砧芽的煩惱,實生砧木的芽接位置在胚莖的部位,而扦插繁殖的砧木,在芽接位置下的砧芽應先削除。
接穗(芽)的處理:選擇花瓣剛萎凋的開花枝,取其中間部分(第5∼8節)飽滿的腋芽為接穗。在夏季由於花朵容易凋謝,花瓣萎凋時,腋芽仍未發育飽滿,可以剪去花朵,待最頂端的腋芽發育葉片展開後,再取其下方之腋芽為接穗。
取芽時先去葉片,只留葉柄,由芽下方0.5公分處割開,深度因環狀剝皮的操作,恰好在韌皮與木質之間,刀口往上平推,到芽的位置時,刀口稍微向下用力取芽,過芽的部位後再平推,迅速取下接芽插入砧木上的「T」形切口。接芽儘量往下插入,待芽插緊後,用刀沿著原來「T」形的水平切口切除接芽上方多餘的皮部,最後用膠帶上下纏繞固定,只將葉柄露出膠帶外。
芽接的成敗,取芽的技術最具決定性。從取下的芽穗內側,可以看到兩點綠色晶瑩的圓點,下方較小的圓點是葉片與枝條的連接點,而上方較大的圓點是芽與枝條的連接點,俗稱為「芽根」,是接芽癒合時細胞分裂的部位,因此取下的芽穗,芽根必需完整而新鮮,嫁接後才能成活。
芽接後約10天左右,成活的芽,葉柄會自然脫落。接芽會發育成新的枝條,如果接芽成活而不能發芽,可用含1﹪甲苯胺之羊毛脂膏塗抹,可以促進接芽的發育。
砧木的實生繁殖法
由果實洗出的薔薇(或其他砧木品種)種子,如果不立即播種,必需保存在濕潤的狀態,因為種皮一旦乾燥,馬上會失去發芽力。
由於種子有休眠作用,必需利用低溫濕藏打破休眠才能發芽。可以將種子與濕潤的水苔混合裝作PE塑膠袋中,再置於冰箱下層冷藏,約5℃,經一個月後取出檢查,以後每週檢查一次,直到發現種子發芽時,即可取出播種,幼苗期非常容易感染立枯病,因此播種土壤宜先行消毒。由種子發芽到可以芽接的大小(徑粗7毫米以上)約需培養一年。
插接繁殖法
培養砧木一年,會增加繁殖苗木的成本,而且在田間進行嫁接是吃力而且效率低的工作。如果配合有完善的噴霧扦插床設備,可以利用芽接或舌接的方法,在室內進行嫁接,砧木基部用「愛根生」處理後再扦插,一樣可以得到品質很好的嫁接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