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22(重氫)+Po1(質子)+e(能) ->H23*(超重氫)


H23*(超重氫)+H22(重氫)->He24(氦)+P01(質子)+E(核能)


 








理化老師自製桌上型核反應爐-蕭大為老師


 更新日期:2009/03/02 10:55 記者黃志偉/台北報導







台灣也會出現「鋼鐵人」嗎?如同電影《鋼鐵人》主人翁東尼史塔克一般在家埋頭研發,一位在新莊的蕭姓理化補教老師,在沒有任何贊助與支援之下,獨自在家中花了2年的時間,製造出小型核反應爐,就跟東尼胸口的小型核反應爐一樣,蕭老師製作出發出紫色光芒的核反應爐,在網路上成為話題。



擁有美國紐澤西Ratgers大學化工碩士學歷的蕭大為老師,利用課餘閒暇的時間,在沒有贊助、研究團隊的幫助下,自行在家中獨立研發出桌上型的核融合反應爐。蕭老師在過年9天的長假中,累積無數次的失敗之後,終於首次完成核融合的實驗,拍下照片與研究心得,PO上WEnews(http://wenews.nownews.com/news/1/news_1562.htm)。



蕭老師表示,2年多前,看到石油價格飆漲,就想研究能透過自然界的能源轉換成我們可以用的電,原先想要利用太陽能、風力等方式,但發現到無論以何種發電方式,都不可避免到儲存的問題,因而著手研究燃料電池。但蕭老師發現,電池所能存放的電力其實能使用的時間有限,以電池來儲存其實是很不符合經濟效益的,就想到要用取得較容易的氫氣來儲存,而氫的同位素「氘」,置於強大電場中,讓它們產生碰撞,發生融合反應來產生核能。



↓圖:新莊市理化蕭老師獨自在家中完成核反應爐。(攝影/記者黃志偉)



大家一聽到核能,就想到恐怖的放射性問題,蕭老師表示,核融合與核能發電或核子彈不同,核能發電與核子彈的原理都是以鈾為元素,撞擊原子產生核分裂,釋放出驚人的核能,但同時也會放射出許多具有輻射污染的X、Y、γ等射線,因此深受環保人士的討伐。



而「核融合」的方式則是先由可由海水中取得的「重水」,電解出所需的氘元素,雖然氘元素在反應時會產生有放射線的「氚」,但因在密閉的反應爐內,而且氚生成後隨即又與氘反應,生成氦元素,對環境沒有任何汙染。



蕭老師表示,有科學家預測,全球鈾元素預計只能再使用100年,而核融合所需要的重水,卻是在取之不絕的海水中,重水:海水=1:6700,而僅僅只要4克的氫氣,所產生的熱能相當於800噸的石油,如果以重水用核融合的方式產生的能源能運用到消費性產品,將會對人類歷史做了相當大的變革。



↓圖:蕭老師製作的核反應爐內,產生熱能所產生的紫色光芒。(攝影/記者黃志偉)



蕭老師認為要做到核融合並不困難,已經應用的就是氫彈,但是氫彈是不受控制的,釋放出來的溫度最高可達1億度,地球上所有東西都無法抵擋,難怪氫彈能無所不摧。對人類有幫助的研究,則必須是所產的熱能可以被有效利用,並且能夠持續性地輸出能量,不過目前要觸發核融合反應必須要消耗能量,以蕭老師的作法,就是使用能產生4萬伏特的高壓電,促使電子產生碰撞,而釋放出熱能,但熱能僅僅持續數秒鐘而已,目前世界記錄為日本所創的27秒,也就是說,如果想要有熱能就得不斷打出高壓電去迫使電子碰撞,這樣的方式不符合經濟效益,也就是無法商品化,而這就是目前蕭老師最想突破的難關。



為了突破這個難關,蕭老師將更換核融合的媒介,改成以磁場的方式,做出「磁鏡」,把帶電的質子迫使碰撞並結合,在切斷外界能源後還能夠持續利用磁場反應不斷發生,所得的效益就會較高,才會有可能應用於實際的商品之上。



蕭老師認為,自己的研究還不是最好的,因此才會透過Wenews來做曝光,希望能藉此獲得更多不同領域,且有興趣的同好共同來研究,真正能研究出替代性能源,造福全民。


這不是替代能源,這將是全新的、無汙染的能源。在耗資數十萬,歷經無數次的實驗,沒有贊助者,沒有研究團隊的艱困環境下,家住新莊中港路的蕭姓理化補教老師,獨力研發出桌上型的核融核反應爐。相較於傳統利用鈾元素的核分裂反應,蕭老師利用重水,取得氫的同位素氘,再將氘置於強大電場中,使它產生碰撞,發生融合反應,產生核能。

蕭老師說:國內對於核融合的研究,比國外慢了許多,甚至比中國大陸還落後。傳統利用鈾元素的核能,不僅輻射令人恐懼、對環境污染大,更因鈾元素的取得不易,產量日漸減少,成為能源發展的絆腳石。而核融合所需的重水可由海水中取得,氘元素反應時雖會產生有放射線的氚,但因在密閉的反應爐內,而且氚生成後隨即又與氘反應,生成氦元素,對環境沒有任何汙染。這樣的結果可由蓋格式輻射計的監控下得到應證,所測得的輻射劑量,與自然環境中的天然輻射不相上下。

為了證明的確發生了核子反應,蕭老師實際操作了一番。當兩個原子結合時,會將原本原子核中的中子放出;又因為中子可穿透鋼製的爐心,換言之,只要測得中子產生,即可證明有核反應的發生。隨著電源的開啟,機器運作了一陣子後,蕭老師將氘注入爐心,不一會,變看見略帶紫色的藍光生成,形成一顆能量球。這時原本放在一旁,用來測量中子的泡沫偵測計(Bubble Detector)開始出現微小的氣泡,表示測量到中子,證明核反應正在發生!

第一次見識到代表著人類未來的藍光,讓人心動不已,也對於自己能親眼觀看這場核子反應感到榮幸,這也讓我不得由衷的佩服蕭老師的毅力。期待國內能有更多的優秀人才投入新能源的開發,蕭老師加油!台灣加油!


 



※去看本文的最初原始報導並給蕭老師建議:http://wenews.nownews.com/news/1/news_1562.htm※去看蕭老師實驗情形的影音檔:http://wenews.nownews.com/news/1/news_1979.htm



※→想當記者?WEnews幫您圓夢→http://wenews.nownews.com/



立刻加入WEnews,只要你敢就會贏:http://wenews.nownews.com/join_wenews.php


--------------------------------------------------------------------------------------Wikipedia


pp鏈反應





質子-質子鏈反應在太陽或更小的恆星上佔有主導的地位。

第一個步驟是兩個氫原子核融合1H質子)成為,一個質子經由釋放出一個 e+和一個微中子成為中子



1H + 1H → 2H + e+ + νe

在這個階段中釋放出的微中子帶有0.42MeV的能量。


第一個步驟進行的非常緩慢,因為它依賴的吸熱的β正電子衰變,需要吸收能量,將一個質子轉變成中子。事實上,這是整個反應的瓶頸,一顆質子平均要等待109年才能融合成氘。


正電子立刻就和電子湮滅,它們的質量轉換成兩個γ射線光子被帶走。



e+ + e → 2γ (它們的能量為1.02MeV)

在這之後,氘先和另一個氫原子融合成較輕的同位素3He



2H + 1H → 3He + γ (能量為5.49 MeV)

然後有三種可能的路徑來形成氦的同位素4He。在pp1分支,氦-4由兩個氦-3融合而成;在pp2和pp3分支,氦-3先和一個已經存在的氦-4融合成鈹。 在太陽,pp1最為頻繁,佔了86%,pp2佔14%,pp3隻有0.11%。還有一種是極端罕見的pp4分支。



[編輯] pp1分支



3He +3He → 4He + 1H + 1H + 12.86 MeV

完整的pp1鏈反應是放出的淨能量為26.7MeV。 pp1分支主要發生在一千萬至一千四百萬K的溫度,當溫度低於一千萬K時,質子-質子鏈反應就不能製造出4He。



[編輯] pp2分支



















      3He + 4He7Be + γ
      7Be + e7Li + νe
      7Li + 1H4He + 4He


pp1分支主要發生在一千四百萬至二千三百萬K的溫度。


90%的在7Be(ee)7Li*的反應中產生的微中子,90%帶有0.861MeV的能量,剩餘的10%帶有0.383 MeV 的能量(依據鋰-7是在基態還是激發態而定)。



[編輯] pp3分支
























      3He + 4He7Be + γ
      7Be + 1H8B + γ
      8B8Be + e+ + νe
      8Be4He + 4He


pp3鏈反應發生在二千三百萬K以上的溫度。


pp3鏈雖然不是太陽主要的能量來源(只佔0.11%),但在太陽微中子問題上非常重要,因為它產生的微中子能量是非常高的(高達14.06 MeV)。



[編輯] pp4或Hep


雖然預測上有這種反應,但因為極為罕見(在太陽中只佔千萬分之三的量),因此從未曾在太陽中被觀測到。在此種反應中,氦-3直接和質子作用成為氦-4,可以產生能量更高的微中子(高達18.8 MeV)。



3He + 1H → 4He + νe + e+


[編輯] 能量釋放


比較最後產生的氦-4和4個質子的質量,顯示少了0.007或是0.7%的質量。這些質量被轉換成了能量,在各自的反應中以γ射線和微中子的形式釋放出去。在一個完整的反應鏈可以得到26.73MeV的能量。


只有以γ射線釋放的能量會和電子與質子作用來加熱太陽的內部。這些熱量支撐著太陽使它不致於因為本身的重量而崩潰。


微中子不會與一般的物質發生交互作用,而且不會支持太陽去對抗本身的重力崩潰。為中子在pp1、pp2和pp3鏈分別帶走2.0%、4.0%和28.3%的能量[1]



[編輯] pep反應





在2006年9月7日,關於微中子和暗物質的NDM國際會議網站上,恆星內的質子-質子和電子-捕獲鏈反應圖。

也能經由罕見的pep(質子-電子-質子)反應(電子捕獲)產生:



1H + e + 1H → 2H + νe

在太陽,pep反應和pp反應的比率是1:400,但是pep反應產生的微中子擁有更高的能量:在pp反應的第一步產生的微中子能量是0.42MeV,而pep反應產生的微中子譜線能量集中在1.44MeV。


pep和pp反應可以被看成是相同的基本交互作用,以兩種不同的費曼表示。此處電子穿越到反應的右邊成為一個反電子,這在2006年NDM的網站圖中表示的是恆星內的質子-質子和電子捕獲鏈反應。[2]



[編輯] 參考文獻



  1. ^ Claus E. Rolfs, William S. Rodney: Cauldrons in the Cosmo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354. pp
  2. ^ Int'l Conference on Neutrino and Dark Matter, Thursday 07 Sept 2006, http://indico.lal.in2p3.fr/getFile.py/acces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六美生技組培工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